更新檔2.4.2版本目前已在公測伺服器上線,不久即可正式實裝。為了讓我們的賽季英雄在新賽季第一天就有好的開始,在此我們特地準備了兩階段的第七賽季指南
第七賽季會按照慣例更新賽季旅程目標、輪替戰勳成就與獎勵。我們之後會再介紹獎勵,現在我們要先介紹第七賽季的挑戰!
賽季旅程更新
我們在第六賽季提過,賽季目標會進行輪替來營造煥然一新的遊戲體驗。儘管如此,由於更新檔2.4.2推出平衡變更,所以我們調整了部分目標,以呼應第七賽季玩家的全新力量等級。
透過完成賽季旅程目標,玩家可以解鎖套裝物品特殊寶袋「海德格的贈禮」。本季海德格的贈禮的解鎖步驟也有些微變更。以往完成與賽季旅程特定步驟便可獲得海德格的贈禮,現在改為完成特定章節的獎勵。請記住,每個寶袋皆含有兩個(有時是三個)你的職業套裝物品。
完成第二、三、四章均可獲得一袋海德格的贈禮。此外,完成第四章也會獲得第七賽季全新頭像邊框與造型物品。我們還會在賽季獎勵文章中詳細介紹。
提醒大家,所有玩家每個賽季僅能以此方式獲得一套完整套裝,專家與非專家級角色亦然,所以請務必謹慎選擇!以下為第七賽季海德格的贈禮套裝:
野蠻人: 荒野之怒
聖教軍:羅蘭的遺產
狩魔獵人:邪瀆精華
武僧:千颶戰甲
巫醫: 獄牙戰裝
秘術師: 塔拉夏的法理
你想改用其他新職業,可是卻對其他職業不熟嗎?假如你決定在第七賽季做嶄新嘗試,請參閱以下各種套裝的特色簡介。
野蠻人 – 荒野之怒:大家都愛飛速撕裂怪物,殺出一條血路。荒野之怒就是這種爽快技能的最佳組合。這個套裝結合旋風斬與撕裂技能,讓你化為旋風,勢如破竹。
聖教軍 – 羅蘭的遺產:裝備上這組套裝後,你就是戰甲閃耀的正義騎士,以盾牌猛擊和聖光掃擊懲奸除惡!這組套裝讓人想起中世紀的傳統戰鬥風格,連續使用近戰技能,堆疊攻擊速度與傷害減免,讓你的英雄無堅不摧,捍衛聖休亞瑞。
狩魔獵人 – 邪瀆精華:如果聖休亞瑞世界有霰彈槍,那會是什麼情況?邪瀆精華套裝當初就是受此概念啟發。你擁有的每一點戒律可使你的憎恨產生技能、多重射擊和復仇心切造成的傷害提高。面對這般強大威能,地獄大軍只能躲回陰影之中!
武僧 – 千颶戰甲:心懷狂風暴怒,鏖戰英勇抗敵!千颶戰甲套裝強化精氣累積技能與瞬影打,讓你施展出迅雷怒擊。你若想化身為雷光滅敵,這就是最適合你的套裝!
巫醫 – 獄牙戰裝:如果你喜歡折磨並削弱,將他們驅趕回烈焰地獄,也許你應該考慮使用獄牙戰裝!裝備這個套裝後,你的多種技能擊中敵人時會施加減益效果「死亡之疽」,還能特別強化死亡之壁傷害效果。以死亡之牆壁圍困敵人,施展死亡之疽,親眼看著他們腐朽瓦解!
秘術師 – 塔拉夏的法理:秘術師嫻熟駕馭元素魔法,而最能彰顯元素力量的套裝就是塔拉夏的法理。當你輪替造成多種元素傷害,便可召喚從天而降的隕石,並享有攻防兼俱的加成效果。降下秘法隕石!(還有冰寒、火焰和電擊隕石...)
煥然一新的戰勳成就
戰勳成就依舊會是整個賽季的重要體驗,而我們也將從先前的賽季帶回一些戰勳成就,做出適當調整,以呼應職業改變與平衡變更:
你玩遊戲時是個快上求快的急驚風嗎?那你一定要去試試「拔腿快跑」與「急速狂飆」,因為你必須在一小時內完成挑戰。我們也保留重要賽季驗,例如宏偉秘境單人挑戰「大顯神威」、「勇者無懼」與傳奇寶石升級挑戰「寶景良辰」與「欲罷不能」。最後,如果你追尋腦力激盪型的挑戰,那就不要借助於任何套裝的力量,配搭傳奇裝備征服45級宏偉秘境戰勳「藝高人膽大」與「不死超人」!
這裡有各種活動等著你,不論你偏好的戰術為何,榮耀之路都等著你。
常見疑問
問:第七賽季何時開始?
答:第七賽季將會於台灣標準時間8月5日星期五下午4:00於亞洲開始,台灣時間8月6日星期六早上8:00於北美開始,中歐夏令時間8月5日星期五下午5:00於歐洲開始。要取得時區相關資訊請點這裡。
問:第七賽季會持續多久?
答:所有的賽季預計將持續三個月。
問:何時非賽季的排行將被消除?
答:答:非賽季排行都會固定到我們稱為「紀元」的系統內。下一個紀元預計在台灣時間8月6日星期六上午08:00結束。欲知更多詳情請參閱我們討論區的文章。
問:賽季會移植到主機版嗎?
答:如同某些功能就是特別為家用主機平台所設計的,另外也有些功能是格外適用於PC版上。賽季的主要樂趣就是讓整個社群一同重練英雄。有鑑於家用主機的離線特色,對此特色而言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因此我們目前沒有計畫要將賽季移植到主機版的打算。
問:先前賽季的紀錄會發生甚麼事?
答:由於我們將會不斷加入新的賽季,因此我們無法保存某些個人的賽季紀錄。雖然第七賽季保留至今所有賽季的個人最佳紀錄,但往後賽季會開始移除過往的個人最佳紀錄,而且會先刪除第一賽季記錄。 無論你之前參與賽季的情況如何,我們都會一律刪除。我們會在之後釋出更多有關此改變的詳情。
賽季排行將不會被移除,而且將會同時保存在遊戲及我們的網站中。
本文地址: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