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非因为现代人比古人笨,而是由时代语境、文化功能、教育重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共同造成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这种现象:
1. 诗歌的“生存”地位不同(功能性与日常性)
对于古代文人来说,诗词不是“才艺”或“爱好”,而是最核心的生存技能和社交工具。
-
科举考试的基石:写诗作赋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要想做官,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精通此道。这意味着古代精英阶层将人生最黄金的学习时间都投入到了诗词格律、典故辞藻的训练中。这是一种高度功利性的、系统性的专业训练。
-
核心的社交语言:宴饮、送别、答谢、唱和、甚至求爱,都需要赋诗。一首好诗可以让人名满天下,得到权贵赏识(如李白凭《蜀道难》得到贺知章推荐)。诗词是他们建立人际关系、展示个人才华的“朋友圈”。
-
情感的终极表达:古人没有现代多样的娱乐和表达方式。他们的喜悦、忧愁、愤懑、志向,最主要的宣泄和寄托渠道就是诗词。情感浓度高,表达需求强。
现代对比:现代人的“生存技能”是数理化、编程、金融、法律等。我们的社交工具是微信、邮件、电话,表达情感的方式有电影、音乐、旅行、社交媒体短文。诗歌从“刚需”变成了“选修”,甚至是一种“奢侈品”。自然很少有人会花费数十年去锤炼这项技能。
2. 语言环境的巨变(文言与白话)
古诗是建立在文言文系统之上的。文言文高度凝练、含蓄、富有音乐性和意象感。
-
单音词为主:古汉语中单字成词(如“美”),容易形成工整的对仗和简洁的表达。
-
没有现代语法束缚:常常省略主语、介词、连词,意象直接叠加(如“枯藤老树昏鸦”),营造出巨大的想象空间。
-
平仄与音韵:古诗有严格的平仄和押韵要求,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现代对比:我们使用现代白话文,它更倾向于分析性、逻辑性和准确性,旨在清晰直接地传递信息,而不是营造朦胧的意境。用白话文写诗,很难天然拥有文言文那种凝练和节奏感。
3. 评价体系的时代滤镜(经典化过程)
我们今天读到的唐诗宋词,是经过1000多年时间无情筛选后的最精华的1%。
-
幸存者偏差:我们只看到了李白、杜甫、苏轼,却看不到同时代成千上万个“平庸”的诗人。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没有一首广为流传。这说明古代同样有大量平庸甚至拙劣的作品,只是它们都被历史遗忘了。
-
经典化:那些最顶尖的作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诵读、解读、赏析,其文化内涵和地位被不断抬高,已经成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我们是在用千古绝唱的巅峰,去对比现代人所有的日常创作,这本身是不公平的。
现代对比:现代每天也产生海量的诗歌(网络诗歌、民间创作),但它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缺乏一个权威的、长时间的筛选机制来为我们甄别出这个时代的“李白”。也许百年之后,后人回看我们这个时代,也能筛选出几首代表这个时代精神的杰作。
4. 现代社会的“分散”与“加速”
-
注意力分散:古人生活节奏慢,信息量小,可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现代人处于信息爆炸时代,注意力被极度分散,很难进行如此深度的思考和锤炼。
-
审美多元化:诗歌不再是艺术的中心。电影、小说、音乐、游戏、短视频……我们有太多表达和审美的形式。最顶尖的才华和情感,被分散到了各个领域。一个极具才华的人,可能去当了导演、摇滚歌手或科幻作家,而不是诗人。
结论:我们并非缺乏才华,而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古人将才华集中倾注于诗歌这一形式,并将其锤炼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而现代人的才华则分散到了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
当我们为《沁园春》的文采倾倒时,不妨也看看:
-
《三体》 中构建的宏大宇宙和深刻哲思,是否也是一种“现代史诗”?
-
《星际穿越》 中用画面和音乐诠释的爱与时空,是否也充满了诗意的震撼?
-
甚至是一首优秀的流行歌词(如林夕、罗大佑的作品)、一款充满东方美学的游戏(如《黑神话:悟空》)、一部设计精妙的建筑,其中都蕴含着这个时代的“才华”和“诗心”。
所以,不是现代人失去了才华,而是才华换了赛道。 我们不再普遍地用一种古老的、高度程式化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我,而是用更多元、更现代的方式去创造和感动这个世界。古诗是我们文化血脉的根,值得我们仰望和学习,但无需因此看轻这个时代百花齐放的创造力。
本文地址: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